正在加载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

当今企业对应用工具的需求正变得愈发多元而迫切。小到部门日常要用的报表统计表,大到串联多个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每一款工具的落地速度,都直接影响着业务推进的效率。可在传统软件开发模式里,专业开发者短缺、项目周期动辄数月、需求一改就要从头调整的困境,像一道无形的闸门,把许多业务人员脑海里的创新想法拦在了落地的门外。而低代码平台的出现,恰好撬开了这道闸门 —— 即便不懂一行代码,业务人员也能亲手把自己的需求变成可用的应用,让 “业务要什么,就开发什么” 的理想照进现实。

一、传统开发里的 “隔墙困境”:业务人的想法难落地

在传统开发的流程里,业务人员和技术团队之间,总像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当业务端有了开发需求,首先要把那些藏在日常工作里的细节 —— 比如客户跟进要怎么分级、报表要统计哪些维度、流程要经过哪几个人审批 —— 一点点梳理成文字版的需求文档。这份文档要先交给产品经理 “翻译” 成技术能懂的语言,再转给开发团队做技术选型、写代码、反复测试。整个过程走下来,不仅时间被拉得很长,更麻烦的是,需求很容易在 “传递链条” 里变味。

就拿销售部门想要的客户管理应用来说,一线销售最清楚 “客户连续 7 天没跟进就要重点提醒”“成交金额超 5 万需要经理复核” 这些关键规则,但这些藏在经验里的细节,一旦写进文档就可能被简化;等开发团队按照简化后的需求做出产品,销售用起来才发现 “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时候再回头调整,又要重新走一遍沟通、改代码、测试的流程,应用上线的时间只能一推再推。

更让人无奈的是,专业开发资源永远是 “紧俏货”。随着企业数字化需求爆发,会写代码、懂架构的技术人才成了香饽饽,很多公司的技术团队早就被核心系统开发、紧急 bug 修复占满了精力。业务人员那些 “看起来不紧急” 的需求 —— 比如一个部门用的考勤登记工具、一个临时的活动报名表单 —— 往往会被排在需求列表的末尾,有的甚至等了几个月,还没等到开发团队的 “排期”。

二、低代码:拆墙的 “工具”,让业务人掌控制作权

低代码平台最核心的魔力,就是把开发的门槛降了下来。它不用业务人员去学复杂的编程语言,而是用可视化的界面、现成的组件、能 “拼出来” 的逻辑,把原本需要写几百行代码的工作,变成了像搭积木、填表格一样简单的操作。具体来说,它是从三个方面,帮业务人员把开发的 “主动权” 拿了回来:

(一)可视化搭建:所见即所得,像搭乐高一样做应用

传统开发里,要做一个应用界面,得懂 HTML、CSS,还得会用前端框架,这些对每天和业务数据、流程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像 “天书”。但在低代码平台上,界面开发变成了 “拖拽游戏”—— 平台里早就准备好了按钮、输入框、表格、图表这些 “零件”,业务人员只要把需要的组件拖到画布上,设置位置、逻辑,一个符合业务场景的界面就基本成型了。

数据模型的搭建也一样省心。以前要建一个客户信息表,得知道数据库里的字段类型、主键外键这些专业概念,现在在低代码平台上,业务人员只要想着 “我需要记录客户的哪些信息”,需要用哪些类型控件:姓名是文本、电话是手机号格式、成交日期是日期类型、客户等级是下拉选择(A/B/C 级),把这些信息填进平台的表单里,系统会自动生成对应的数据库表,连 “新增客户”“修改信息”“删除记录” 这些基础功能,都不用额外设置。

(二)业务逻辑配置:用 “自己的话”,把规则变成应用逻辑

对业务应用来说,逻辑是 “灵魂”,可传统开发里,业务逻辑要靠开发人员 “翻译” 成代码,一旦翻译错了,应用就会 “不听话”。低代码平台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 它让业务人员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把工作里的规则直接 “写” 进应用里。

大部分低代码平台都会带 “流程引擎” 和 “逻辑编辑器” 这两个工具。比如做报销审批应用时,用流程引擎就能把审批规则 “画” 出来:先拖一个 “开始” 节点,再拖一个 “部门经理审批” 节点,接着判断 “报销金额是否超 1000 元”—— 如果没超,就直接到 “财务打款”;如果超了,就加一个 “财务经理二次审批” 节点。还能顺便设置 “审批通过后自动发消息给申请人”“驳回时附上原因” 这些细节。整个过程不用写一行代码,就像在画业务流程图一样,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配置。

(三)无代码 + 低代码:灵活搭配,应对不同需求

低代码平台不是完全 “拒绝” 代码,而是把 “无代码” 当基础,“低代码” 当补充,不管是简单需求还是复杂需求,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对大多数业务场景来说,无代码的功能就够用来。比如做一个员工入职登记表,只要拖几个输入框(姓名、部门、入职日期),设置一下 “必填项”,再把数据存到后台,半天就能做好;做一个简单的请假审批流程,用流程引擎拼一下节点,当天就能上线用。这些常规应用,不用麻烦任何人,业务人员自己就能搞定,做完还能随时改 —— 比如入职表要加 “紧急联系人” 字段,直接拖个组件进去就行。

三、业务人自己做应用,带来的不只是 “快”

当业务人员能自己用低代码做应用时,不只是解决了 “需求没人做” 的问题,更给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价值,这些价值,是传统开发模式很难实现的。

(一)应用上线 “快”,跟上业务变化的节奏

传统开发里,一个简单的应用可能要等上几周甚至几个月,可在低代码平台上,业务人员做应用,往往以 “天” 甚至 “小时” 为单位。比如人力资源部要做一个 “新员工入职指引” 的应用,上午把入职流程、所需材料、联系人信息整理好,用低代码平台拖个页面、填点内容,下午就能发给新员工用;生产部门要做一个 “生产进度跟踪表”,把车间、工序、完成情况这些字段设好,当天就能让车间员工填报数据。

更重要的是,需求变了的时候,不用再等开发团队排期。比如销售部门的客户分级标准改了,以前要跟开发说 “把 C 级客户的成交门槛从 1 万调到 2 万”,可能要等 3 天才能改好;现在业务人员自己在低代码平台上,找到 “客户等级” 的下拉选项,把数值改了,点击保存,一分钟就能生效。这种 “想要什么就做什么,要改什么就改什么” 的速度,刚好能跟上业务变化的节奏,不会让需求等 “过期”。

(二)成本 “省”,让技术团队做更有价值的事

技术人才的成本不低,招聘一个有经验的开发,月薪往往要几万,还不一定能招到合适的。低代码平台让业务人员自己做应用,相当于帮企业 “省” 了一部分开发成本 —— 不用再为了一个小应用去外包,也不用为了满足零散需求去扩招技术团队。

更关键的是,技术团队能从 “琐碎的开发工作” 里解放出来。以前技术团队要花很多时间做表单、报表、简单流程这些 “重复活”,现在这些工作交给业务人员自己做,技术团队就能把精力放在更核心的事情上:比如优化公司的核心系统、保障数据安全、研究怎么用新技术提升业务效率。

(三)沟通 “顺”,业务和技术不再 “各说各话”

传统开发里,业务和技术的沟通成本特别高 —— 业务说 “我要一个能提醒客户跟进的功能”,技术可能理解成 “每天发一条短信”,等做出来才发现,业务要的是 “3 天没跟进才提醒,还要附上前次跟进记录”。这种误解,往往要反复沟通好几次才能解决。

但用低代码平台时,业务人员自己做应用,不用再 “转述” 需求 —— 他们把自己想要的界面、逻辑、数据直接配置出来,技术团队不用再去 “猜” 业务场景。如果遇到技术问题,比如要对接其他系统,业务人员只要跟技术说 “我需要从 CRM 里拿客户的成交数据,要这三个字段”,技术不用再问 “这个数据用来做什么”“流程是怎样的”,直接给接口、教怎么配置就行。这种 “业务主导,技术辅助” 的模式,让双方不用再 “各说各话”,沟通效率比以前高了不止一倍。

微信小程序如何嵌入百特搭页面

1. 示例代码

微信小程序嵌入百特搭页面示例代码如下, 此示例为uniapp语法, 可根据实际开发, 替换为相应语法

<template>
  <view>
    <web-view v-if="autoLoginUrl" :src="autoLoginUrl"></web-view>
  </view>
</template>

<script lang="ts" setup>
  const VITE_BAITEDA_DOMAIN = import.meta.env.VITE_BAITEDA_DOMAIN
  const props = defineProps({
    url: {
      type: String,
      required: true,
    },
  })

  const autoLoginUrl = ref('')
  onLoad(async () => {
    const token = 'eueuufkdjajfhhfajfjajfjjajfjajjajjfjajjjfajjfjajfjjafj'
    // VITE_BAITEDA_DOMAIN为百特搭域名
    autoLoginUrl.value = `${VITE_BAITEDA_DOMAIN}/visit/api/v1/public/auth/oauth?token=${token}&redirect_uri=${encodeURIComponent(unref(props.url))}`
  })
</script>

<style></style>

2. 主要集成点

  1. web-view嵌入百特搭免登页面autoLoginUrl
<web-view v-if="autoLoginUrl" :src="autoLoginUrl"></web-view>
  1. 其中免登链接地址autoLoginUrl, 是由 免登二开接口 + 免登code + 登录跳转表单地址 三部分组成
autoLoginUrl.value = `${VITE_BAITEDA_DOMAIN}/visit/api/v1/public/auth/oauth?token=${token}&redirect_uri=${encodeURIComponent(unref(props.url))}`

1) 免登二开接口: 如示例中${百特搭域名}/visit/api/v1/public/auth/oauth

@ApiOperation(value = "免登接口")
@GetMapping(value = {"oauth"})
public void oauth(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ApiParam(value = "跳转地址") @RequestParam("redirect_uri") String redirectUri,
                  @RequestParam("token") String token)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userId = loginServerCache.getTokenCode(token);
    log.info("oauth新接口入参,token: {},userId:{}", token,userId);
    if(StringUtils.isEmpty(userId)){
        response.sendError(401);
        return;
    }

    ServletUtil.addCookie(response, "egoToken", token, TimeConstant.ONE_DAY, true);
    ServletUtil.addCookie(response, "tenant_id", tenantId, TimeConstant.ONE_DAY,  true);
    log.info("tempTokenLoginUrl: {}", redirectUri);
    response.sendRedirect(redirectUri);

}

2) 免登code: 免登code可以唯一识别当前登录用户信息:

根据实际业务场景决定:

  • 可以是微信小程序wx.login()返回code,
  • 也可以为微信小程序接口用户认证token.
  • 示例中: token=${token}, 由于该示例中的微信小程序的认证token与百特搭token是一套, 因此采用了微信小程序接口用户认证token

3) 登录跳转表单地址: 为实际要跳转百特搭表单地址. 示例中: redirect_uri=${encodeURIComponent(unref(props.url))}

四、业务人用低代码,要注意这三件事

低代码平台虽然好用,但也不是 “随便做都能成”。业务人员在做应用时,要是能注意这三点,做出的应用会更实用、更安全,也能更好地帮到业务:

(一)先想清楚 “核心需求”,别贪多求全

做应用前,最好先问自己一句:“这个应用最核心的功能是什么?” 别想着一次把所有功能都加上,不然最后做出来的应用,不仅开发起来麻烦,用的时候也会因为功能太多而 “找不到重点”。

比如做会议预约应用,核心需求就是 “选会议室、定时间、通知参会人”,那就先把这三个功能做好。至于 “会议纪要编辑”“会议视频录制” 这些功能,要是当下不是必须的,完全可以等后续用着觉得需要了,再慢慢加上。另外,还要想想这个应用和公司现有系统的关系 —— 比如做客户管理应用,要确认能不能和公司的 CRM 同步数据,别做出来一个 “信息孤岛”,到时候还要手动导数据,反而增加工作量。

(二)数据安全要放在心上,权限别马虎

对企业来说,数据是不能碰的 “底线”。业务人员在做应用时,一定要把数据安全考虑进去。比如设置访问权限时,要想清楚 “谁能看哪些数据”:普通销售只能看自己的客户数据,部门经理能看整个部门的,老板能看全公司的,别让数据随便被人看到。

选低代码平台的时候,也要留意平台的安全功能 —— 有没有数据备份功能(防止数据丢了找不回来)、能不能给数据加密(防止数据被窃取)、有没有权限审计(知道谁看了什么数据)。另外,建数据模型时,别把所有数据都堆在一个表里 —— 比如员工信息,要把 “基本信息”“薪酬信息”“考勤信息” 分开存,既能保护敏感数据(比如薪酬),也方便后续维护。

(三)多学一点技巧,让应用更 “好用”

低代码平台虽然简单,但想做出体验好、效率高的应用,还是要多学一点小技巧。比如怎么用平台的高级功能,实现更复杂的逻辑;怎么优化界面布局,让用户用起来更顺手;怎么和其他系统对接,让数据流转更顺畅。

大部分低代码平台都会有使用文档、视频教程,还有用户社区,没事的时候可以多看看 —— 比如教程里讲 “怎么设置自动提醒”“怎么批量导入数据”,这些技巧学了之后,做应用会更高效。公司要是有低代码的经验分享会,也可以多参加,听听其他部门的人是怎么做应用的,说不定能学到适合自己业务的方法。

五、结语:低代码,让业务人成为数字化的 “参与者”

在数字化转型这件事上,业务人员不应该只是 “需求提出者”,更应该是 “实践者”。低代码平台就像一个 “桥梁”,把业务人员的经验和开发能力连了起来 —— 不用懂代码,只要懂业务,就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能落地的应用。

对企业来说,让业务人员用低代码做应用,不只是能更快地满足需求、更省地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数字化真正 “融入” 业务 —— 业务怎么变,应用就能怎么调,不会再因为开发跟不上而拖业务的后腿。对业务人员来说,掌握低代码开发能力,也是给自己的职业发展 “加分”—— 既能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也能在数字化浪潮里,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未来,随着低代码技术越来越成熟,会有更多业务人员拿起这个 “工具”,自己动手做应用。到那时候,“人人都能做开发” 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企业数字化里最常见的场景 —— 而这些由业务人员亲手打造的应用,也会成为企业创新发展最鲜活的动力。

低代码如何让业务人员也能自己开发应用

当今企业对应用工具的需求正变得愈发多元而迫切。小到部门日常要用的报表统计表,大到串联多个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每一款工具的落地速度,都直接影响着业务推进的效率。可在传统软件开发模式里,专业开发者短缺、项目周期动辄数月、需求一改就要从头调整的困境,像一道无形的闸门,把许多业务人员脑海里的创新想法拦在了落地的门外。而低代码平台的出现,恰好撬开了这道闸门 —— 即便不懂一行代码,业务人员也能亲手把自己的需求变成可用的应用,让 “业务要什么,就开发什么” 的理想照进现实。

一、传统开发里的 “隔墙困境”:业务人的想法难落地

在传统开发的流程里,业务人员和技术团队之间,总像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当业务端有了开发需求,首先要把那些藏在日常工作里的细节 —— 比如客户跟进要怎么分级、报表要统计哪些维度、流程要经过哪几个人审批 —— 一点点梳理成文字版的需求文档。这份文档要先交给产品经理 “翻译” 成技术能懂的语言,再转给开发团队做技术选型、写代码、反复测试。整个过程走下来,不仅时间被拉得很长,更麻烦的是,需求很容易在 “传递链条” 里变味。

就拿销售部门想要的客户管理应用来说,一线销售最清楚 “客户连续 7 天没跟进就要重点提醒”“成交金额超 5 万需要经理复核” 这些关键规则,但这些藏在经验里的细节,一旦写进文档就可能被简化;等开发团队按照简化后的需求做出产品,销售用起来才发现 “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时候再回头调整,又要重新走一遍沟通、改代码、测试的流程,应用上线的时间只能一推再推。

更让人无奈的是,专业开发资源永远是 “紧俏货”。随着企业数字化需求爆发,会写代码、懂架构的技术人才成了香饽饽,很多公司的技术团队早就被核心系统开发、紧急 bug 修复占满了精力。业务人员那些 “看起来不紧急” 的需求 —— 比如一个部门用的考勤登记工具、一个临时的活动报名表单 —— 往往会被排在需求列表的末尾,有的甚至等了几个月,还没等到开发团队的 “排期”。

二、低代码:拆墙的 “工具”,让业务人掌控制作权

低代码平台最核心的魔力,就是把开发的门槛降了下来。它不用业务人员去学复杂的编程语言,而是用可视化的界面、现成的组件、能 “拼出来” 的逻辑,把原本需要写几百行代码的工作,变成了像搭积木、填表格一样简单的操作。具体来说,它是从三个方面,帮业务人员把开发的 “主动权” 拿了回来:

(一)可视化搭建:所见即所得,像搭乐高一样做应用

传统开发里,要做一个应用界面,得懂 HTML、CSS,还得会用前端框架,这些对每天和业务数据、流程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像 “天书”。但在低代码平台上,界面开发变成了 “拖拽游戏”—— 平台里早就准备好了按钮、输入框、表格、图表这些 “零件”,业务人员只要把需要的组件拖到画布上,设置位置、逻辑,一个符合业务场景的界面就基本成型了。

数据模型的搭建也一样省心。以前要建一个客户信息表,得知道数据库里的字段类型、主键外键这些专业概念,现在在低代码平台上,业务人员只要想着 “我需要记录客户的哪些信息”,需要用哪些类型控件:姓名是文本、电话是手机号格式、成交日期是日期类型、客户等级是下拉选择(A/B/C 级),把这些信息填进平台的表单里,系统会自动生成对应的数据库表,连 “新增客户”“修改信息”“删除记录” 这些基础功能,都不用额外设置。

(二)业务逻辑配置:用 “自己的话”,把规则变成应用逻辑

对业务应用来说,逻辑是 “灵魂”,可传统开发里,业务逻辑要靠开发人员 “翻译” 成代码,一旦翻译错了,应用就会 “不听话”。低代码平台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 它让业务人员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把工作里的规则直接 “写” 进应用里。

大部分低代码平台都会带 “流程引擎” 和 “逻辑编辑器” 这两个工具。比如做报销审批应用时,用流程引擎就能把审批规则 “画” 出来:先拖一个 “开始” 节点,再拖一个 “部门经理审批” 节点,接着判断 “报销金额是否超 1000 元”—— 如果没超,就直接到 “财务打款”;如果超了,就加一个 “财务经理二次审批” 节点。还能顺便设置 “审批通过后自动发消息给申请人”“驳回时附上原因” 这些细节。整个过程不用写一行代码,就像在画业务流程图一样,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配置。

(三)无代码 + 低代码:灵活搭配,应对不同需求

低代码平台不是完全 “拒绝” 代码,而是把 “无代码” 当基础,“低代码” 当补充,不管是简单需求还是复杂需求,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对大多数业务场景来说,无代码的功能就够用来。比如做一个员工入职登记表,只要拖几个输入框(姓名、部门、入职日期),设置一下 “必填项”,再把数据存到后台,半天就能做好;做一个简单的请假审批流程,用流程引擎拼一下节点,当天就能上线用。这些常规应用,不用麻烦任何人,业务人员自己就能搞定,做完还能随时改 —— 比如入职表要加 “紧急联系人” 字段,直接拖个组件进去就行。

三、业务人自己做应用,带来的不只是 “快”

当业务人员能自己用低代码做应用时,不只是解决了 “需求没人做” 的问题,更给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价值,这些价值,是传统开发模式很难实现的。

(一)应用上线 “快”,跟上业务变化的节奏

传统开发里,一个简单的应用可能要等上几周甚至几个月,可在低代码平台上,业务人员做应用,往往以 “天” 甚至 “小时” 为单位。比如人力资源部要做一个 “新员工入职指引” 的应用,上午把入职流程、所需材料、联系人信息整理好,用低代码平台拖个页面、填点内容,下午就能发给新员工用;生产部门要做一个 “生产进度跟踪表”,把车间、工序、完成情况这些字段设好,当天就能让车间员工填报数据。

更重要的是,需求变了的时候,不用再等开发团队排期。比如销售部门的客户分级标准改了,以前要跟开发说 “把 C 级客户的成交门槛从 1 万调到 2 万”,可能要等 3 天才能改好;现在业务人员自己在低代码平台上,找到 “客户等级” 的下拉选项,把数值改了,点击保存,一分钟就能生效。这种 “想要什么就做什么,要改什么就改什么” 的速度,刚好能跟上业务变化的节奏,不会让需求等 “过期”。

(二)成本 “省”,让技术团队做更有价值的事

技术人才的成本不低,招聘一个有经验的开发,月薪往往要几万,还不一定能招到合适的。低代码平台让业务人员自己做应用,相当于帮企业 “省” 了一部分开发成本 —— 不用再为了一个小应用去外包,也不用为了满足零散需求去扩招技术团队。

更关键的是,技术团队能从 “琐碎的开发工作” 里解放出来。以前技术团队要花很多时间做表单、报表、简单流程这些 “重复活”,现在这些工作交给业务人员自己做,技术团队就能把精力放在更核心的事情上:比如优化公司的核心系统、保障数据安全、研究怎么用新技术提升业务效率。

(三)沟通 “顺”,业务和技术不再 “各说各话”

传统开发里,业务和技术的沟通成本特别高 —— 业务说 “我要一个能提醒客户跟进的功能”,技术可能理解成 “每天发一条短信”,等做出来才发现,业务要的是 “3 天没跟进才提醒,还要附上前次跟进记录”。这种误解,往往要反复沟通好几次才能解决。

但用低代码平台时,业务人员自己做应用,不用再 “转述” 需求 —— 他们把自己想要的界面、逻辑、数据直接配置出来,技术团队不用再去 “猜” 业务场景。如果遇到技术问题,比如要对接其他系统,业务人员只要跟技术说 “我需要从 CRM 里拿客户的成交数据,要这三个字段”,技术不用再问 “这个数据用来做什么”“流程是怎样的”,直接给接口、教怎么配置就行。这种 “业务主导,技术辅助” 的模式,让双方不用再 “各说各话”,沟通效率比以前高了不止一倍。

微信小程序如何嵌入百特搭页面

1. 示例代码

微信小程序嵌入百特搭页面示例代码如下, 此示例为uniapp语法, 可根据实际开发, 替换为相应语法

<template>
  <view>
    <web-view v-if="autoLoginUrl" :src="autoLoginUrl"></web-view>
  </view>
</template>

<script lang="ts" setup>
  const VITE_BAITEDA_DOMAIN = import.meta.env.VITE_BAITEDA_DOMAIN
  const props = defineProps({
    url: {
      type: String,
      required: true,
    },
  })

  const autoLoginUrl = ref('')
  onLoad(async () => {
    const token = 'eueuufkdjajfhhfajfjajfjjajfjajjajjfjajjjfajjfjajfjjafj'
    // VITE_BAITEDA_DOMAIN为百特搭域名
    autoLoginUrl.value = `${VITE_BAITEDA_DOMAIN}/visit/api/v1/public/auth/oauth?token=${token}&redirect_uri=${encodeURIComponent(unref(props.url))}`
  })
</script>

<style></style>

2. 主要集成点

  1. web-view嵌入百特搭免登页面autoLoginUrl
<web-view v-if="autoLoginUrl" :src="autoLoginUrl"></web-view>
  1. 其中免登链接地址autoLoginUrl, 是由 免登二开接口 + 免登code + 登录跳转表单地址 三部分组成
autoLoginUrl.value = `${VITE_BAITEDA_DOMAIN}/visit/api/v1/public/auth/oauth?token=${token}&redirect_uri=${encodeURIComponent(unref(props.url))}`

1) 免登二开接口: 如示例中${百特搭域名}/visit/api/v1/public/auth/oauth

@ApiOperation(value = "免登接口")
@GetMapping(value = {"oauth"})
public void oauth(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ApiParam(value = "跳转地址") @RequestParam("redirect_uri") String redirectUri,
                  @RequestParam("token") String token)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userId = loginServerCache.getTokenCode(token);
    log.info("oauth新接口入参,token: {},userId:{}", token,userId);
    if(StringUtils.isEmpty(userId)){
        response.sendError(401);
        return;
    }

    ServletUtil.addCookie(response, "egoToken", token, TimeConstant.ONE_DAY, true);
    ServletUtil.addCookie(response, "tenant_id", tenantId, TimeConstant.ONE_DAY,  true);
    log.info("tempTokenLoginUrl: {}", redirectUri);
    response.sendRedirect(redirectUri);

}

2) 免登code: 免登code可以唯一识别当前登录用户信息:

根据实际业务场景决定:

  • 可以是微信小程序wx.login()返回code,
  • 也可以为微信小程序接口用户认证token.
  • 示例中: token=${token}, 由于该示例中的微信小程序的认证token与百特搭token是一套, 因此采用了微信小程序接口用户认证token

3) 登录跳转表单地址: 为实际要跳转百特搭表单地址. 示例中: redirect_uri=${encodeURIComponent(unref(props.url))}

四、业务人用低代码,要注意这三件事

低代码平台虽然好用,但也不是 “随便做都能成”。业务人员在做应用时,要是能注意这三点,做出的应用会更实用、更安全,也能更好地帮到业务:

(一)先想清楚 “核心需求”,别贪多求全

做应用前,最好先问自己一句:“这个应用最核心的功能是什么?” 别想着一次把所有功能都加上,不然最后做出来的应用,不仅开发起来麻烦,用的时候也会因为功能太多而 “找不到重点”。

比如做会议预约应用,核心需求就是 “选会议室、定时间、通知参会人”,那就先把这三个功能做好。至于 “会议纪要编辑”“会议视频录制” 这些功能,要是当下不是必须的,完全可以等后续用着觉得需要了,再慢慢加上。另外,还要想想这个应用和公司现有系统的关系 —— 比如做客户管理应用,要确认能不能和公司的 CRM 同步数据,别做出来一个 “信息孤岛”,到时候还要手动导数据,反而增加工作量。

(二)数据安全要放在心上,权限别马虎

对企业来说,数据是不能碰的 “底线”。业务人员在做应用时,一定要把数据安全考虑进去。比如设置访问权限时,要想清楚 “谁能看哪些数据”:普通销售只能看自己的客户数据,部门经理能看整个部门的,老板能看全公司的,别让数据随便被人看到。

选低代码平台的时候,也要留意平台的安全功能 —— 有没有数据备份功能(防止数据丢了找不回来)、能不能给数据加密(防止数据被窃取)、有没有权限审计(知道谁看了什么数据)。另外,建数据模型时,别把所有数据都堆在一个表里 —— 比如员工信息,要把 “基本信息”“薪酬信息”“考勤信息” 分开存,既能保护敏感数据(比如薪酬),也方便后续维护。

(三)多学一点技巧,让应用更 “好用”

低代码平台虽然简单,但想做出体验好、效率高的应用,还是要多学一点小技巧。比如怎么用平台的高级功能,实现更复杂的逻辑;怎么优化界面布局,让用户用起来更顺手;怎么和其他系统对接,让数据流转更顺畅。

大部分低代码平台都会有使用文档、视频教程,还有用户社区,没事的时候可以多看看 —— 比如教程里讲 “怎么设置自动提醒”“怎么批量导入数据”,这些技巧学了之后,做应用会更高效。公司要是有低代码的经验分享会,也可以多参加,听听其他部门的人是怎么做应用的,说不定能学到适合自己业务的方法。

五、结语:低代码,让业务人成为数字化的 “参与者”

在数字化转型这件事上,业务人员不应该只是 “需求提出者”,更应该是 “实践者”。低代码平台就像一个 “桥梁”,把业务人员的经验和开发能力连了起来 —— 不用懂代码,只要懂业务,就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能落地的应用。

对企业来说,让业务人员用低代码做应用,不只是能更快地满足需求、更省地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数字化真正 “融入” 业务 —— 业务怎么变,应用就能怎么调,不会再因为开发跟不上而拖业务的后腿。对业务人员来说,掌握低代码开发能力,也是给自己的职业发展 “加分”—— 既能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也能在数字化浪潮里,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未来,随着低代码技术越来越成熟,会有更多业务人员拿起这个 “工具”,自己动手做应用。到那时候,“人人都能做开发” 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企业数字化里最常见的场景 —— 而这些由业务人员亲手打造的应用,也会成为企业创新发展最鲜活的动力。

百特搭低代码平台 | 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企业级应用,从未如此简单
立即体验
预约演示
留言咨询
电话咨询
专业1v1咨询服务
400-1818-187
工作日 9:30~19:00
微信咨询
微信扫码
获取1v1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