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火了。打开网页,满眼都是“十分钟搭建系统”“零代码开发”“人人都是开发者”的宣传。听起来很美,但很多企业在兴奋上线后,却发现:
系统一复杂就卡,数据一多就崩,想接个ERP还得找外包——所谓的“低代码”,其实是个“半成品”

这类产品,我们称之为“伪低代码”——它们能做小demo,但撑不起真实业务。就像一辆玩具车,能跑,但不能载人上路。

那么,什么样的平台,才算得上真正的企业级低代码?

一、看扩展性:能“从小作坊到大工厂”吗?

低代码往往功能固化,只能做简单表单。稍微复杂点的逻辑,比如条件分支、数据联动、自定义算法,就束手无策。

而真正的企业级平台,允许你在可视化基础上,用代码扩展。比如写一段JS处理复杂校验,或用Python调用外部API。它不强迫你写代码,但也不限制你写代码。

关键问题是:你能用它构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吗? 如果不能,说明它只是个“演示工具”。

二、看集成能力:能“融入生态”吗?

企业不是孤岛。你有ERP、CRM、OA、数据库,新系统必须能和它们对话。

伪低代码只能导出Excel,或做简单API调用,数据同步靠手动。

而真平台,提供丰富的连接器:能直连SAP、Oracle、MySQL,支持Webhook、消息队列,甚至能做双向实时同步。数据在系统间自由流动,而不是被锁在某个角落。

三、看治理能力:能“管得住”吗?

当多个部门、上百人同时使用低代码平台,如果没有治理机制,很容易失控。

伪低代码没有权限分级,谁都能删数据;没有操作日志,出了问题查不到源头。

而企业级平台,有完整的治理框架

  • RBAC权限模型,精细到字段级控制
  • 操作审计,谁改了什么一目了然
  • 应用版本管理,支持回滚与灰度发布

这不是“束缚创新”,而是让创新在安全轨道上运行

四、看性能:能“扛住压力”吗?

内部系统用户可能从几十人增长到几千人。伪低代码基于轻量架构,一并发就卡顿。

真平台支持分布式部署、负载均衡、性能监控,能应对高并发场景。它不只考虑“上线快”,更考虑“跑得稳”。

五、看生态:能“持续进化”吗?

技术在变,业务在变,平台也必须能变。

伪低代码更新慢,无文档,无支持,用着用着就“过时”了。

而成熟低代码平台持续迭代能力:定期发布新功能,提供开发者社区、培训体系、技术支持。它不是一次性产品,而是长期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