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走流程还是低代码 BPM?5 个维度算清账,企业别再瞎纠结
“张经理,您上周批的报销单,财务那边还没动静,能帮催下吗?”“小李,你把采购数据再核对一遍,Excel 里的数和财务软件对不上”“跨部门走个流程,每天要发 10 条微信问进度”—— 这些话,在靠手动走流程的企业里,几乎天天能听到。
现在低代码 BPM 火了,不少企业开始纠结:到底是继续用手动流程,还是换成低代码 BPM?有人觉得 “手动流程灵活,不用学系统”,也有人担心 “低代码 BPM 复杂,落地麻烦”。其实两者没有 “绝对的好与坏”,只有 “适不适合当下的企业”。
今天咱们不聊虚的,从 5 个企业最关心的维度,把手动流程和低代码 BPM 的账算透,再结合实际情况给建议,帮你不再瞎纠结。

一、效率:手动流程在 “等人”,低代码 BPM 在 “跑流程”
流程的核心是 “让业务快起来”,但手动流程和低代码 BPM 的效率差,本质是 “时间花在哪” 的差 —— 手动流程的时间花在 “等” 和 “沟通” 上,低代码 BPM 则把这些时间变成 “自动跑”。
手动流程:效率全看 “人忙不忙”
手动流程的效率瓶颈,全在 “人” 身上 —— 每一步都要靠人主动推进,只要有一个人慢了,全流程就卡了:
- 提完流程要 “手动喊人”:员工填完报销单,得盯着部门经理的日程发微信:“王经理,麻烦看下我上周的报销呀”;经理批完,又得转头催财务,赶上对方出差或忙项目,这张单子能在聊天记录里躺一周;
- 跨部门要 “反复问规则”:市场部提个活动预算审批,得先跟财务部确认 “哪些费用能报”,再跟行政部问 “场地租赁要什么材料”,一次没说清,就得反复对接,半天时间全耗在沟通上;
- 数据要 “手动搬来搬去”:审批过了不算完,员工要把数据录到 Excel,财务再把 Excel 数据抄到财务软件,一个数录错,全流程要返工 —— 之前有个企业,光录报销数据,财务每周就要花 2 天时间。实际场景里,一个简单的采购审批,手动走往往要 3-5 天;要是跨部门或赶上月底忙,1 周都未必能走完。
低代码 BPM:效率全看 “规则怎么设”
低代码 BPM 的核心,是 “让流程按规则自动跑,人只做决策”—— 不用再等、再催、再搬数据:
- 节点 “自动喊人”:员工提交流程后,系统会自动发企业微信、邮件提醒下一个节点负责人,还能设 “超时预警”:要是 24 小时没处理,直接提醒负责人的上级,没人能 “忘”;
- 规则 “提前写进系统”:各部门的审批标准(比如财务的报销限额、行政的采购规则),提前录进系统,流程走到对应节点,系统自动按规则判断,不用人再反复问;
- 数据 “自动同步”:审批通过后,系统直接把数据同步到关联工具 —— 报销数据进财务软件,采购数据进 ERP,不用再手动录,也不会错。同样的采购流程,低代码 BPM 里 1-2 天就能走完;简单的报销流程,几小时就能结束,效率至少提 50%,员工不用再追审批,能专心做正事。
二、容错率:手动流程 “靠人记”,低代码 BPM “靠系统防”
流程里的 “错”,比 “慢” 更可怕 —— 报销填错金额、合同漏了法务审批、采购单录错供应商,这些错不仅要返工,还可能导致财务损失或合规风险。手动流程和低代码 BPM 的容错率差,就是 “靠人记” 和 “靠系统防” 的差。
手动流程:错不错,全看 “人细不细心”
手动流程里,错误几乎是 “必然的”—— 毕竟没人能永远不记错、不填错:
- 容易 “漏环节、走错路”:新员工不知道合同审批要找法务,直接提交给总经理,等发现时,合同都快签了,只能返工;
- 数据 “填错、算错是常态”:报销时手动填金额,多写一个零很常见;统计流程数据时,Excel 公式错了都不知道,最后报表和实际对不上,还得从头查;
- 错了 “找不到是谁的问题”:一旦出了错(比如报销金额不对),要翻聊天记录、找纸质单据,才能确定是谁填错、哪个环节漏了 —— 有个企业,为了查一笔错账,全部门加班核对了 3 天。
低代码 BPM:错不错,全看 “规则设没设”
低代码 BPM 会在 “问题发生前” 就把它拦住,还能在 “出问题后” 快速找到根源:
- 填数据时 “提前校验”:提交流程时,系统会自动查 “报销金额是不是负数”“合同期限有没有超过 3 年”,不符合规则的直接打回,不让错误进入下一个节点;
- 走流程时 “强制按顺序”:比如合同审批必须先过法务,再到总经理,想跳都跳不过,根本不会漏环节;
- 出问题时 “有迹可查”:每个节点的处理人、处理时间、修改记录,都永久存在系统里,输入流程编号,就能看到谁改了什么、在哪步出了错 —— 不用再翻聊天记录,1 分钟就能定位问题。数据显示,用低代码 BPM 后,流程错误率平均降 70%,合规风险也少了很多。
三、成本:手动流程 “看似不花钱,实则耗钱”,低代码 BPM“看似花钱,实则省钱”
很多企业觉得 “手动流程不用花钱,低代码 BPM 要花钱”,其实这是只看 “表面账”,没算 “隐性账”。两者的成本差,要算 “全周期的账”,而不是 “一次投入的账”。
手动流程:隐性成本藏在 “看不见的地方”
手动流程的显性成本(比如软件费)几乎为零,但隐性成本却高得吓人,主要花在三个地方:
- 人力成本:员工每天花 1-2 小时追审批、录数据,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做核心事 —— 比如销售不用追审批,能多接几个客户;财务不用录数据,能多做些费用分析。按 10 人团队、时薪 50 元算,一年光这些琐事的人力成本就有 10×1×50×250=12.5 万元;
- 沟通成本:跨部门流程要反复发微信、开短会,一次沟通半小时,一天沟通 5 次,就是 2.5 小时;要是沟通不畅闹矛盾,还会影响团队协作,成本更难算;
- 纠错成本:填错一个数、漏一个环节,就要返工,返工一次至少 1 小时;要是因为错漏导致财务损失(比如错付货款),那成本更是直接 “看得见”。
低代码 BPM:一次投入,长期省隐性成本
低代码 BPM 要花前期投入(平台费、配置时间),但能把隐性成本 “省下来”,而且越用越省:
- 省人力:员工不用追审批、录数据,能把时间用在核心事上 —— 相当于 10 人的团队,能多出 2-3 人的产能;
- 省沟通:规则提前写进系统,不用反复对接,跨部门协作顺了,矛盾也少了;
- 省纠错:系统提前防错,不用返工,也不会因错漏导致损失。更重要的是,低代码 BPM 不用请专业开发,企业自己的员工(哪怕不懂代码),拖拖组件就能搭流程,落地成本比传统 BPM 低很多 —— 中小企花几万块,就能搭起能用的流程体系,比一年 12.5 万的隐性成本划算多了。
四、扩展性:手动流程 “改流程像‘重新铺路’”,低代码 BPM“改流程像‘调积木’”
企业的流程不是 “一成不变” 的 —— 员工从 10 人涨到 50 人,报销流程要加 “部门汇总” 节点;业务从本地做到全国,采购流程要对接新的供应商系统。手动流程和低代码 BPM 的扩展性差,就是 “改起来难不难” 的差。
手动流程:改流程 “牵一发而动全身”
手动流程的 “流程规则” 藏在员工的脑子里,一旦要改,成本极高:
- 要 “挨个通知所有人”:比如报销流程加了 “部门汇总” 节点,要跟每个员工说 “现在要先找部门汇总,再找经理审批”,只要有一个人没记住,流程就会错;
- 跨部门 “难同步”:采购流程要对接新供应商,得跟采购、财务、行政重新约定规则,沟通半天,还可能出现 “各部门理解不一样” 的情况;
- 新工具 “接不上”:企业上了新的 CRM,手动流程没法把 CRM 里的客户数据同步到审批流程,还是要手动搬,新工具的价值根本发挥不出来。
低代码 BPM:改流程 “想怎么调就怎么调”
低代码 BPM 的流程是 “可视化配置” 的,改起来很灵活,不用 “大动干戈”:
- 改完 “不用通知所有人”:在平台上改个流程图、调个规则(比如加 “部门汇总” 节点),系统会按新规则走,员工按提示操作就行,不用记新规则;
- 跨部门 “同步快”:改完规则后,系统自动同步到所有相关部门的节点,不用反复沟通;
- 新工具 “轻松接”:低代码平台通常有现成的 “接口组件”,对接新的 CRM、ERP 时,拖拖组件就能实现数据同步,不用写代码。比如企业从 10 人发展到 50 人,在低代码 BPM 里调 3-5 个节点规则,1-2 天就能搞定,不用停工调整,业务也不会受影响。
五、数据价值:手动流程 “数据是死的”,低代码 BPM “数据是活的”
现在的企业都在说 “数据驱动决策”,但手动流程和低代码 BPM 对 “流程数据” 的利用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 一个把数据 “藏起来”,一个把数据 “用起来”。
手动流程:数据 “散着、没用着”
手动流程的数据流是 “断的”,数据根本没法用:
- 数据 “藏在各处”:流程数据有的在纸质单据上,有的在 Excel 里,有的在聊天记录里,要汇总一次,得翻遍所有地方,耗时耗力;
- 分析 “靠手动算”:想知道 “哪个流程最慢”“哪个节点驳回率最高”,要手动统计 Excel 数据,算错一次,分析结果全错,根本没法指导优化;
- 数据 “没法复用”:流程产生的采购金额、客户需求这些数据,没法自动同步到业务分析工具,只能手动摘抄,失去了 “帮企业做决策” 的价值。
低代码 BPM:数据 “聚着、用起来”
低代码 BPM 能把 “流程数据” 变成 “决策依据”,让数据真正帮上忙:
- 数据 “自动聚起来”:所有流程数据实时存在系统里,按部门、按流程类型、按时间维度,想怎么筛就怎么筛,不用再翻单据;
- 分析 “自动出结果”:平台有现成的报表功能,能自动生成 “流程效率报表”“驳回率分析图”—— 一眼就能看出 “财务审批平均 1 天,是全流程最慢的节点”,精准知道该改哪里;
- 数据 “能帮决策”:流程数据能同步到 BI 工具(比如 Tableau、Power BI),比如通过 “采购流程数据” 分析 “哪些供应商交付最快”,通过 “报销数据” 看 “哪些部门费用超支”,为业务决策提供依据。
六、选型建议:别跟风,看 “企业当下需要什么”
对比完 5 个维度,不用直接说 “低代码 BPM 更好”—— 关键是看企业当下的情况,选最适合的:
- 适合手动流程的情况:10 人以下的微型团队,流程特别简单(比如只有 “报销 + 请假” 两个流程),而且短期内不打算扩张。这种情况下,手动流程的隐性成本低,没必要花精力搞低代码 BPM;
- 适合低代码 BPM 的情况:
- 团队 10 人以上,流程超过 3 个,员工开始天天追审批、录数据,琐事占了太多时间;
- 跨部门流程多(比如市场、财务、行政一起走的活动审批),沟通成本高,经常因为规则不清楚吵架;
- 有合规需求(比如要留审批痕迹、应对审计),手动流程没法追溯;
- 想搞数字化转型,希望用数据指导流程优化,而不是 “拍脑袋改”。
其实选手动流程还是低代码 BPM,核心是 “算清自己的痛点账”:如果手动流程已经让员工天天加班、跨部门天天吵架、数据天天错,那低代码 BPM 就是 “值得的投入”;如果流程简单、人少,手动走也顺,那暂时不用急着换。企业选型,不用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