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

一、开篇:数字化的 “怪毛病”—— 为啥花钱上了系统,反而更折腾?​

“几十万买的 ERP,财务小姐姐说还不如 Excel 顺手,录个单要多走三四个步骤”“客户管理系统上线后,销售和客服各录各的数据,最后还得专人对着两个表核对”“车间刚装的生产系统,工人嫌麻烦偷偷记台账,系统里的数据永远慢半拍”—— 这两年跟企业聊数字化,总能听到这类哭笑不得的吐槽。​

明明是想靠系统提效,怎么反而把工作搅得更乱?不少老板一开始就想偏了:总觉得 “数字化 = 买套好软件”,看同行用啥就跟着买,功能越全越安心。可实际上,这种 “重工具、轻逻辑” 的做法,跟 “穿新鞋走老路” 没区别 —— 要是公司原本的流程就拧巴:审批要绕圈、部门间数据不通、谁该干啥没说清,单靠系统把旧流程 “复刻” 一遍,只会把小毛病放大成大问题。​

想解决这个麻烦,得先想明白一个事儿:数字化转型到底是啥?其实没那么复杂 —— 它从不是 “买个软件就万事大吉”,而是 “先把流程捋顺,再用技术托底” 的双向活。流程是 “地基”,技术是 “脚手架”,地基没打牢,再花哨的脚手架也撑不起效率。​

二、上系统 “添乱” 的 3 个坑:别把 “工具” 当 “解药”​

为啥好端端的系统,会越用越乱?咱们拆解几个常见情况,会发现根源都一样:没先整明白流程,就急着抱回软件。​

1. 系统成了旧流程的 “复印机”,毛病被 “数字化” 焊死了​

有家做机械配件的厂子,之前车间领料就常卡壳:审批要跑三个办公室,遇上谁出差就得等,全靠老工人 “找关系” 催进度。后来买了生产管理系统,老板没想着先改审批流程,反而让技术把 “线下要跑的三个办公室”,改成了系统里的三个审批节点。结果呢?线上审批更死板,没人催就没人理,原本一天能办完的事,现在得等三天,车间常因为缺料停工。​

这哪儿是数字化?分明是给低效流程套了个 “数字壳”。旧流程里的冗余、漏洞,没解决不说,还被系统的 “死规矩” 固定下来 —— 线下还能通融,线上一步都少不了,最后只能越用越糟心。​

2. 技术跟业务 “对不上茬”,系统再好也用不上​

还有些企业选系统,专挑名气大、功能多的,却忘了问自己 “我到底要解决啥问题”。比如有家连锁超市,核心需求是 “让门店会员和线上商城的数据打通”,结果跟风买了套主打 “总部营销” 的 CRM 系统。系统里倒是有会员积分、营销推送这些功能,可门店要的 “数据同步”,得额外花钱开发接口。最后门店员工一边在系统录会员,一边在 Excel 记线上订单,工作量翻了倍,怨声载道。​

技术从来都是为业务服务的,不是让业务去迁就技术。要是没先想清楚 “我最头疼的流程是啥”“系统得帮我解决哪个具体问题”,光盯着 “先进功能”,最后只会落个 “中看不中用”—— 系统躺在那儿占地方,员工还得额外干活。​

3. 只盯着 “系统上线”,忘了跟人、跟流程搭配合​

不少企业觉得 “系统装完,数字化就成了”,却忽略了一件事:系统得跟人、跟公司的活儿搭得上。比如有家科技公司,上了项目管理系统后,只给员工培训了 “怎么点按钮”,没调整分工 —— 以前项目负责人统筹进度,现在要求每个环节的员工单独录数据,负责人每天得花两小时核对数据,员工也觉得 “多此一举”。最后呢?没人愿意认真录系统,数据越来越假,系统成了摆设。​

数字化不是 “装个系统就完事”,而是要把系统揉进日常工作里。要是不调整分工、不明确责任,甚至没跟员工讲清 “为啥要用系统”,系统只会变成 “额外的负担”—— 员工抵触,数据不准,流程自然越来越乱。​

三、数字化的本质:流程是 “根”,技术是 “翅膀”​

绕开这些坑,才能看清数字化的真面目:它从来不是 “买套软件”,而是 “先把流程做对,再用技术提效”。流程管 “做正确的事”,技术管 “把事做正确”,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1. 流程再造:先 “拆明白” 再 “数字化”,把病根挖掉​

流程再造不是 “小修小补”,而是 “推翻重来”—— 从公司要达成的目标出发,把没用的环节砍掉,把堵着的地方打通,把责任说清楚。​

比如有家同城配送公司,以前处理订单像走迷宫:客户在微信发需求,客服手抄进表格,再传给财务对账,最后才到仓库备货 —— 一套下来,两天算快的,还常出错。后来他们重新捋流程:发现 “财务对账” 不用等客服录完,系统能自动核对订单金额;“仓库备货” 也能跟 “客户下单” 同步触发。改完之后,流程变成 “客户下单→系统自动对账 + 仓库备货”,4 小时就能发走货,效率翻了十倍。​

这就是流程的价值:它是数字化的 “地基”,地基捋顺了,后面的技术才能真正派上用场。要是没先整明白流程,直接上系统,跟在松软的地上盖房子没区别 —— 看着快,风一吹就倒。​

2. 技术赋能:别让技术 “指挥” 流程,要让技术 “帮” 流程​

不少人觉得技术是 “替代人工” 的,其实不是 —— 技术的真正用处,是在好流程的基础上 “提效”:少让人做重复活,让数据跑得更快,让部门协作更顺。​

有家公司之前报销要走三层审批,员工得抱着单据找领导签字,财务还得手动录金额。后来他们先改流程:按职级自动匹配审批人,不用再挨个找。接着上了报销系统,员工拍张凭证照片,系统能自动识别金额、找对审批人,财务那边直接同步数据。原本要 3 天的报销,现在 1 小时就能搞定。​

这里的关键是 “流程说了算,技术跟着走”。像低代码平台这种工具,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 “灵活”—— 不用让公司改流程去迁就技术,而是能跟着优化后的流程,快速搭出合用的功能。流程是 “主角”,技术是 “助手”,这样才对味。​

3. 流程和技术:互相搭台,越用越好​

流程和技术不是 “先后关系”,而是 “搭伙过日子”—— 流程改完,能告诉技术 “我需要啥功能”;技术用起来,又能帮流程找到 “还能再优化的地方”。​

比如有家电商公司,先把订单流程改顺了,再用低代码搭了个订单系统。用了俩月发现:偏远地区的订单总延迟,查数据才知道是物流对接慢。于是他们又加了个 “偏远地区物流专线” 的环节,在系统里加了 “自动匹配专线” 的功能 —— 这下订单处理又快了一截。​

这种 “改流程→用技术→再改流程” 的循环,才是数字化的正确打开方式。流程指引技术,技术反哺流程,越用越顺。​

四、避坑 3 步走:从 “买软件” 到 “建体系”​

想绕开 “上系统更乱” 的坑,关键是把注意力从 “软件” 转到 “流程 + 技术” 上,一步一步来。​

1. 第一步:先给流程 “号脉”,别急着选系统​

启动数字化前,别先找软件厂商,先坐下来跟员工聊聊:咱们现在的流程,核心是要解决啥问题?比如订单流程,是想 “快” 还是想 “少出错”?哪些环节明显没用?比如是不是有两个部门都在录同一批数据?部门之间卡壳在哪?比如是不是销售的客户数据,客服看不到?​

把这些问题摸清楚,列个 “流程优化清单”,知道该改啥、该留啥,后面选系统才不会瞎买。这一步看着慢,其实是在省时间 —— 要是流程没整明白就上系统,后面返工花的钱和时间,只会更多。​

2. 第二步:把技术需求 “拎清楚”,别被 “功能多” 忽悠​

流程改完了,再想 “需要啥技术”。比如流程里要 “数据自动传”,就得找能接 API 的工具;流程里要 “随时改审批步骤”,低代码平台就比固定软件合适。​

选系统的时候别贪心,功能多不代表好用。比如你就想 “快速搭个贴合流程的小系统”,没必要买动辄几十万的大软件;要是核心需求是 “处理海量数据”,那得找有数据分析能力的工具。记住:能解决你具体问题的,才是好工具。​

3. 第三步:让系统 “融入” 团队,别让它成 “孤岛”​

系统上线不是终点,得让它跟人、跟日常工作合得来。一方面,培训别只教 “怎么点按钮”,得跟员工说清楚 “为啥要这么操作”“能帮你省多少事”—— 员工明白好处了,才愿意用。另一方面,得调整分工:谁该录数据、谁该核对、系统用得好不好要不要纳入考核,都得说清楚。​

还有个关键点:别让系统 “单打独斗”。要是公司有订单系统、库存系统、财务系统,得让它们的数据能互通 —— 比如订单下了,库存能自动减,财务能自动对账。低代码平台一般都有 API 集成功能,能帮着打通这些系统,让数据跟着流程走,而不是困在单个系统里。​

五、结尾:数字化是 “慢功夫”,别想着 “一步到位”​

不少企业栽跟头,说到底是太急了 —— 总想着 “买个系统就能转型”,却忘了数字化是 “慢活细活”。它不是 “装完系统就结束”,而是 “先整流程,再上技术,然后跟着数据慢慢调” 的循环。​

想绕开误区,记住一句话:流程是 “根”,技术是 “翼”。别把软件当 “万能药”,它只是帮你优化流程的工具;别把数字化当 “面子工程”,它得能真正解决你干活的麻烦。​

百特搭低代码平台为啥能帮上忙?就是因为它懂这个道理 —— 不逼着企业改流程,反而能跟着你优化后的流程走,快速搭出合用的系统。但不管用啥工具,别忘了:数字化的核心永远是 “把活儿干顺,把效率提上去”,技术只是帮你实现这个目标的 “帮手”。​

慢慢来,把流程捋顺,把技术用对,数字化才会真正帮上忙,而不是添乱。

物品领用为案例讲解

搭建顺序:新建业务模型——关联主表子表——表单——列表——流程——导航

1. 物品领用申请表(主)m_request_form_for_items1

字段名称编码字段类型备注说明
申请类型application_type短文本(下拉单选)必填入职领取定期领取客户申请活动领取
领用日期receiving_date日期必填,默认当前日期
使用人user人员必填,默认当前登陆人
是否归还return短文本(单选)必填,手动选择:是/否,选择“是”时,显示「计划归还日期」字段,其他情况下计划归还日期不显示
计划归还日期planned_return_date日期非必填
申请说明application_description长文本非必填
主管意见supervisor_opinion短文本必填,仅行政主管节点时可见

2. 物品领用申请表(子)m_request_form_for_items2

字段名称编码字段类型备注说明
物品名称item_name短文本必填,下拉单选关联数据源:物品名称
物品编号serial_number短文本「行政人员节点」可见,其他节点均隐藏必填,只读,选择物品名称后,自动填充匹配的编号
物品型号item_model短文本必填,只读,选择物品名称后,自动填充匹配的型号
物品状态Item_status短文本隐藏,物品状态分为闲置中、使用中;仅闲置中的物品可被领用「行政人员节点」可见,其他节点均隐藏
领取数量quantity_claimed数值必填

3. 物品管理表(行政) m_Inventory_control_list

新建子表——用于行政人员(维护人员)提前录好一些信息供业务人员使用

如物品名称:笔记本电脑 物品型号:DN882301 物品状态初始为:闲置中

字段名称编码字段类型备注说明
物品编号serial_number编号自动编号:自定义前缀WPLY+数字顺序码3位
物品名称item_name短文本必填
物品型号item_model短文本必填
物品状态Item_status短文本必填

4. 表单配置

  1. 一个应用下两个表单页面:物品领用申请表(主)物品管理表(行政)
  2. 表单设置均可打印,且支持移动端打开
  3. 注意美观,用分组/栅格布局

5. 列表配置

  1. 两个列表页面:物品领用管理表(主)、物品管理表(行政)
  2. 物品领用管理表(列表)要有查看、编辑、删除,全员仅可查看自己的数据,管理员(行政部门的人员)可编辑、删除全部数据
  3. 可直接通过列表创建新单据
  4. 物品领用管理表(列表)要有导入、导出、导出记录按钮,查询栏定义为:领用日期、使用人
  5. 列表页面全员只能看到自己的数据,只有查看权限,不可编辑和删除

6. 流程要求

整体流程:申请人→提交人部门负责人→行政主管(如果“归还“则该节点无需审批直接跳过该节点)→行政人员

  1. 任何节点不可修改信息
  2. 物品编号和物品状态仅行政人员节点可见
  3. 申请人在行政人员审批之前都可撤回
  4. 任何节点只能拒绝到提交节点,行政主管可拒绝到之前走过的任何节点
  5. 行政人员设置角色(2个人),并设置并签
  6. 行政主管节点可编辑字段「主管意见」,之前审批节点均不可见,行政人员节点可见
  7. 流程审批完成后自动知会提交人
  8. 物品状态自动变更(闲置中、使用中),行政人员节点自动将闲置中的物品变为使用中

7. 导航要求

  1. 需要创建出一个导航名称为「物品领用申请」应用,导航仅展示一个相关页面
  2. 该应用面向公司全员开放可见
  3. 导航分类为「行政管理」,首页可见

8. 数据录入

  1. 行政人员录入数
  2. 从系统首页进入「物品领用管理表」应用,并提交之后,走完全部流程

数字化转型避坑指南:企业上系统更乱的原因 | 流程再造 + 技术赋能核心逻辑

一、开篇:数字化的 “怪毛病”—— 为啥花钱上了系统,反而更折腾?​

“几十万买的 ERP,财务小姐姐说还不如 Excel 顺手,录个单要多走三四个步骤”“客户管理系统上线后,销售和客服各录各的数据,最后还得专人对着两个表核对”“车间刚装的生产系统,工人嫌麻烦偷偷记台账,系统里的数据永远慢半拍”—— 这两年跟企业聊数字化,总能听到这类哭笑不得的吐槽。​

明明是想靠系统提效,怎么反而把工作搅得更乱?不少老板一开始就想偏了:总觉得 “数字化 = 买套好软件”,看同行用啥就跟着买,功能越全越安心。可实际上,这种 “重工具、轻逻辑” 的做法,跟 “穿新鞋走老路” 没区别 —— 要是公司原本的流程就拧巴:审批要绕圈、部门间数据不通、谁该干啥没说清,单靠系统把旧流程 “复刻” 一遍,只会把小毛病放大成大问题。​

想解决这个麻烦,得先想明白一个事儿:数字化转型到底是啥?其实没那么复杂 —— 它从不是 “买个软件就万事大吉”,而是 “先把流程捋顺,再用技术托底” 的双向活。流程是 “地基”,技术是 “脚手架”,地基没打牢,再花哨的脚手架也撑不起效率。​

二、上系统 “添乱” 的 3 个坑:别把 “工具” 当 “解药”​

为啥好端端的系统,会越用越乱?咱们拆解几个常见情况,会发现根源都一样:没先整明白流程,就急着抱回软件。​

1. 系统成了旧流程的 “复印机”,毛病被 “数字化” 焊死了​

有家做机械配件的厂子,之前车间领料就常卡壳:审批要跑三个办公室,遇上谁出差就得等,全靠老工人 “找关系” 催进度。后来买了生产管理系统,老板没想着先改审批流程,反而让技术把 “线下要跑的三个办公室”,改成了系统里的三个审批节点。结果呢?线上审批更死板,没人催就没人理,原本一天能办完的事,现在得等三天,车间常因为缺料停工。​

这哪儿是数字化?分明是给低效流程套了个 “数字壳”。旧流程里的冗余、漏洞,没解决不说,还被系统的 “死规矩” 固定下来 —— 线下还能通融,线上一步都少不了,最后只能越用越糟心。​

2. 技术跟业务 “对不上茬”,系统再好也用不上​

还有些企业选系统,专挑名气大、功能多的,却忘了问自己 “我到底要解决啥问题”。比如有家连锁超市,核心需求是 “让门店会员和线上商城的数据打通”,结果跟风买了套主打 “总部营销” 的 CRM 系统。系统里倒是有会员积分、营销推送这些功能,可门店要的 “数据同步”,得额外花钱开发接口。最后门店员工一边在系统录会员,一边在 Excel 记线上订单,工作量翻了倍,怨声载道。​

技术从来都是为业务服务的,不是让业务去迁就技术。要是没先想清楚 “我最头疼的流程是啥”“系统得帮我解决哪个具体问题”,光盯着 “先进功能”,最后只会落个 “中看不中用”—— 系统躺在那儿占地方,员工还得额外干活。​

3. 只盯着 “系统上线”,忘了跟人、跟流程搭配合​

不少企业觉得 “系统装完,数字化就成了”,却忽略了一件事:系统得跟人、跟公司的活儿搭得上。比如有家科技公司,上了项目管理系统后,只给员工培训了 “怎么点按钮”,没调整分工 —— 以前项目负责人统筹进度,现在要求每个环节的员工单独录数据,负责人每天得花两小时核对数据,员工也觉得 “多此一举”。最后呢?没人愿意认真录系统,数据越来越假,系统成了摆设。​

数字化不是 “装个系统就完事”,而是要把系统揉进日常工作里。要是不调整分工、不明确责任,甚至没跟员工讲清 “为啥要用系统”,系统只会变成 “额外的负担”—— 员工抵触,数据不准,流程自然越来越乱。​

三、数字化的本质:流程是 “根”,技术是 “翅膀”​

绕开这些坑,才能看清数字化的真面目:它从来不是 “买套软件”,而是 “先把流程做对,再用技术提效”。流程管 “做正确的事”,技术管 “把事做正确”,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1. 流程再造:先 “拆明白” 再 “数字化”,把病根挖掉​

流程再造不是 “小修小补”,而是 “推翻重来”—— 从公司要达成的目标出发,把没用的环节砍掉,把堵着的地方打通,把责任说清楚。​

比如有家同城配送公司,以前处理订单像走迷宫:客户在微信发需求,客服手抄进表格,再传给财务对账,最后才到仓库备货 —— 一套下来,两天算快的,还常出错。后来他们重新捋流程:发现 “财务对账” 不用等客服录完,系统能自动核对订单金额;“仓库备货” 也能跟 “客户下单” 同步触发。改完之后,流程变成 “客户下单→系统自动对账 + 仓库备货”,4 小时就能发走货,效率翻了十倍。​

这就是流程的价值:它是数字化的 “地基”,地基捋顺了,后面的技术才能真正派上用场。要是没先整明白流程,直接上系统,跟在松软的地上盖房子没区别 —— 看着快,风一吹就倒。​

2. 技术赋能:别让技术 “指挥” 流程,要让技术 “帮” 流程​

不少人觉得技术是 “替代人工” 的,其实不是 —— 技术的真正用处,是在好流程的基础上 “提效”:少让人做重复活,让数据跑得更快,让部门协作更顺。​

有家公司之前报销要走三层审批,员工得抱着单据找领导签字,财务还得手动录金额。后来他们先改流程:按职级自动匹配审批人,不用再挨个找。接着上了报销系统,员工拍张凭证照片,系统能自动识别金额、找对审批人,财务那边直接同步数据。原本要 3 天的报销,现在 1 小时就能搞定。​

这里的关键是 “流程说了算,技术跟着走”。像低代码平台这种工具,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 “灵活”—— 不用让公司改流程去迁就技术,而是能跟着优化后的流程,快速搭出合用的功能。流程是 “主角”,技术是 “助手”,这样才对味。​

3. 流程和技术:互相搭台,越用越好​

流程和技术不是 “先后关系”,而是 “搭伙过日子”—— 流程改完,能告诉技术 “我需要啥功能”;技术用起来,又能帮流程找到 “还能再优化的地方”。​

比如有家电商公司,先把订单流程改顺了,再用低代码搭了个订单系统。用了俩月发现:偏远地区的订单总延迟,查数据才知道是物流对接慢。于是他们又加了个 “偏远地区物流专线” 的环节,在系统里加了 “自动匹配专线” 的功能 —— 这下订单处理又快了一截。​

这种 “改流程→用技术→再改流程” 的循环,才是数字化的正确打开方式。流程指引技术,技术反哺流程,越用越顺。​

四、避坑 3 步走:从 “买软件” 到 “建体系”​

想绕开 “上系统更乱” 的坑,关键是把注意力从 “软件” 转到 “流程 + 技术” 上,一步一步来。​

1. 第一步:先给流程 “号脉”,别急着选系统​

启动数字化前,别先找软件厂商,先坐下来跟员工聊聊:咱们现在的流程,核心是要解决啥问题?比如订单流程,是想 “快” 还是想 “少出错”?哪些环节明显没用?比如是不是有两个部门都在录同一批数据?部门之间卡壳在哪?比如是不是销售的客户数据,客服看不到?​

把这些问题摸清楚,列个 “流程优化清单”,知道该改啥、该留啥,后面选系统才不会瞎买。这一步看着慢,其实是在省时间 —— 要是流程没整明白就上系统,后面返工花的钱和时间,只会更多。​

2. 第二步:把技术需求 “拎清楚”,别被 “功能多” 忽悠​

流程改完了,再想 “需要啥技术”。比如流程里要 “数据自动传”,就得找能接 API 的工具;流程里要 “随时改审批步骤”,低代码平台就比固定软件合适。​

选系统的时候别贪心,功能多不代表好用。比如你就想 “快速搭个贴合流程的小系统”,没必要买动辄几十万的大软件;要是核心需求是 “处理海量数据”,那得找有数据分析能力的工具。记住:能解决你具体问题的,才是好工具。​

3. 第三步:让系统 “融入” 团队,别让它成 “孤岛”​

系统上线不是终点,得让它跟人、跟日常工作合得来。一方面,培训别只教 “怎么点按钮”,得跟员工说清楚 “为啥要这么操作”“能帮你省多少事”—— 员工明白好处了,才愿意用。另一方面,得调整分工:谁该录数据、谁该核对、系统用得好不好要不要纳入考核,都得说清楚。​

还有个关键点:别让系统 “单打独斗”。要是公司有订单系统、库存系统、财务系统,得让它们的数据能互通 —— 比如订单下了,库存能自动减,财务能自动对账。低代码平台一般都有 API 集成功能,能帮着打通这些系统,让数据跟着流程走,而不是困在单个系统里。​

五、结尾:数字化是 “慢功夫”,别想着 “一步到位”​

不少企业栽跟头,说到底是太急了 —— 总想着 “买个系统就能转型”,却忘了数字化是 “慢活细活”。它不是 “装完系统就结束”,而是 “先整流程,再上技术,然后跟着数据慢慢调” 的循环。​

想绕开误区,记住一句话:流程是 “根”,技术是 “翼”。别把软件当 “万能药”,它只是帮你优化流程的工具;别把数字化当 “面子工程”,它得能真正解决你干活的麻烦。​

百特搭低代码平台为啥能帮上忙?就是因为它懂这个道理 —— 不逼着企业改流程,反而能跟着你优化后的流程走,快速搭出合用的系统。但不管用啥工具,别忘了:数字化的核心永远是 “把活儿干顺,把效率提上去”,技术只是帮你实现这个目标的 “帮手”。​

慢慢来,把流程捋顺,把技术用对,数字化才会真正帮上忙,而不是添乱。

物品领用为案例讲解

搭建顺序:新建业务模型——关联主表子表——表单——列表——流程——导航

1. 物品领用申请表(主)m_request_form_for_items1

字段名称编码字段类型备注说明
申请类型application_type短文本(下拉单选)必填入职领取定期领取客户申请活动领取
领用日期receiving_date日期必填,默认当前日期
使用人user人员必填,默认当前登陆人
是否归还return短文本(单选)必填,手动选择:是/否,选择“是”时,显示「计划归还日期」字段,其他情况下计划归还日期不显示
计划归还日期planned_return_date日期非必填
申请说明application_description长文本非必填
主管意见supervisor_opinion短文本必填,仅行政主管节点时可见

2. 物品领用申请表(子)m_request_form_for_items2

字段名称编码字段类型备注说明
物品名称item_name短文本必填,下拉单选关联数据源:物品名称
物品编号serial_number短文本「行政人员节点」可见,其他节点均隐藏必填,只读,选择物品名称后,自动填充匹配的编号
物品型号item_model短文本必填,只读,选择物品名称后,自动填充匹配的型号
物品状态Item_status短文本隐藏,物品状态分为闲置中、使用中;仅闲置中的物品可被领用「行政人员节点」可见,其他节点均隐藏
领取数量quantity_claimed数值必填

3. 物品管理表(行政) m_Inventory_control_list

新建子表——用于行政人员(维护人员)提前录好一些信息供业务人员使用

如物品名称:笔记本电脑 物品型号:DN882301 物品状态初始为:闲置中

字段名称编码字段类型备注说明
物品编号serial_number编号自动编号:自定义前缀WPLY+数字顺序码3位
物品名称item_name短文本必填
物品型号item_model短文本必填
物品状态Item_status短文本必填

4. 表单配置

  1. 一个应用下两个表单页面:物品领用申请表(主)物品管理表(行政)
  2. 表单设置均可打印,且支持移动端打开
  3. 注意美观,用分组/栅格布局

5. 列表配置

  1. 两个列表页面:物品领用管理表(主)、物品管理表(行政)
  2. 物品领用管理表(列表)要有查看、编辑、删除,全员仅可查看自己的数据,管理员(行政部门的人员)可编辑、删除全部数据
  3. 可直接通过列表创建新单据
  4. 物品领用管理表(列表)要有导入、导出、导出记录按钮,查询栏定义为:领用日期、使用人
  5. 列表页面全员只能看到自己的数据,只有查看权限,不可编辑和删除

6. 流程要求

整体流程:申请人→提交人部门负责人→行政主管(如果“归还“则该节点无需审批直接跳过该节点)→行政人员

  1. 任何节点不可修改信息
  2. 物品编号和物品状态仅行政人员节点可见
  3. 申请人在行政人员审批之前都可撤回
  4. 任何节点只能拒绝到提交节点,行政主管可拒绝到之前走过的任何节点
  5. 行政人员设置角色(2个人),并设置并签
  6. 行政主管节点可编辑字段「主管意见」,之前审批节点均不可见,行政人员节点可见
  7. 流程审批完成后自动知会提交人
  8. 物品状态自动变更(闲置中、使用中),行政人员节点自动将闲置中的物品变为使用中

7. 导航要求

  1. 需要创建出一个导航名称为「物品领用申请」应用,导航仅展示一个相关页面
  2. 该应用面向公司全员开放可见
  3. 导航分类为「行政管理」,首页可见

8. 数据录入

  1. 行政人员录入数
  2. 从系统首页进入「物品领用管理表」应用,并提交之后,走完全部流程
百特搭低代码平台 | 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企业级应用,从未如此简单
立即体验
预约演示
留言咨询
电话咨询
专业1v1咨询服务
400-1818-187
工作日 9:30~19:00
微信咨询
微信扫码
获取1v1咨询服务